作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副会长单位,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守高职特色,坚持内涵提升,全面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,取得显著成效。
建立思政课制度体系推进科学管理
一是建立主体责任机制。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列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领导小组组长,形成学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机制。学校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意见》等系列文件,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建章立制,加强顶层设计。二是建立师资保障机制。学校实施“博士集聚”“教授涵育”“星火计划”三大工程,出台《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》和《思政课教师校内遴选实施方案》,配齐配足专任教师。江苏省内率先推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计划、单设标准和单独评审,确立5年内思政课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 50%的培养目标。三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。学校确立党委部门、二级学院党总支与马院月度工作会商机制。修订干部听课制度,党总支负责人每月至少听两次思政课,学校领导和党委委员每学期至少听两次思政课,并将听课任务纳入辅导员年度考核和党组织负责人年度述职内容。
强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效果
一是构建“线上线下”立交桥式课程体系。学院分类分层设置课程,三门思政课程均为校级优秀教改课程,其中两门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。开设智慧职场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品读人生等选修课。二是构筑“三融三浸”思政“活课”教学模式。学校高标准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,建成12个智慧思政教室,与军士定向培养单位合作建设国防教育馆,与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单位联合建成“小红梅”等VR 红色全景展馆,融合校内外显性资源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打造现实浸润场景。以史实为引领、以议题为统领、以实践为抓手,形成“浸润式”“探究式”“启发式”相融合的教学方法。三是创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。学校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、渡江战役纪念馆等8家红色纪念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,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,以“云课堂+大讲堂”方式,将地方优秀师资、物质环境引入课程教学,每年组织4000余名学生开展课外研学和课程实践教学活动。
培育思政课教育品牌凝练“南信烙印”
一是开展“南信烙印”校园思政教育。学校建立“南信烙印”网络文化社区,通过分享小(微)故事、小体会,让学生感悟人生大道理。二是开展“向阳花”校园文化教育。根据学校百亩向阳花特色,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“向阳、向上、向心、向群”的“向阳花”校园文化教育。三是建立“南信思政”活动课程。学校把学生活动归并为“信仰教育”“社会服务”“文化修身”“专创融通”四大类思政实践课程,在各类活动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。评选师德“南信之星”,用师生身边人讲好“南信故事”。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江苏省高校思政理论课“邢玲名师工作室”的引领和示范作用,扩大品牌对外影响。
创新思政课教育特色助推教研融合
一是“高职—党校”共育。2019年学校与南京市委党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,先后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开展科研成果分享会、一对一科研能力帮扶、省市课题申报研讨会以及教学比赛指导等活动,构建“人才共育、资源共用、项目共研、平台共建、成果共享”的”“借智”发展格局。二是“教学—科研”一体。学院秉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建设,坚持“科研反哺教学、教学引领科研”的方针,强化教学和理论研究,凝练科研成果。近年来学校思政教师获得多项教育部和省社科基金课题立项,在CSSCI等刊物发表核心论文10多篇。三是“教学—服务”互利。依托马院“朝霞”法律工作室,为全校师生提供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服务,依托“永红”社会工作室组织贫困生举办自强论坛、自强故事会,将“扶贫”“扶志”与“扶智”相结合,帮扶千余名贫困生。依托“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”,联合多地高职校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,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和思政课名师巡讲百余场。依托长三角地区企业资源,组建由行业、企业专家构成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咨询委员会,组建企业导师数据库,将职业岗位需求嵌入思政课教学改革。
相关链接:https://jhd.xhby.net/share-webui/detail/s6665d224e4b01a918555f6f6